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智库
关于加强白酒全产业链研究和质量安全管控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2-08-17 09:45   访问量:

建议人:王敏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安全专员

序言

白酒产业作为食品产业的重要分支,与民生息息相关,自诞生以来久盛未衰。同时白酒产业又不同于普通食品产业,具有很强的地缘属性,这也是部分白酒龙头企业能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社会,随着消费升级和区域酒企的全国化,白酒消费竞争已经愈来愈激烈,已经不局限于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品牌营销的竞争,更向全产业链和质量安全进行延伸,谋求长远发展,如水源地保护、原粮质量保障、包材设计研发、酿造科技创新、消费信息收集、质量风险管控等。同时,随着白酒“马太效应”愈来愈明显,区域内的白酒企业只有在强势机构的引导下抱团取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负“酒都”盛名。

一、 背景

宿迁,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大酒都之一(宿迁、宜宾),白酒基因和人们对白酒的情愫与生俱来,在宿迁市未成立的时候,洋河、双沟等名酒已经享誉大江南北。同时,因为宿迁特殊的历史渊源和经济基础,发展白酒产业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宿迁具有白酒大规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优势,包括底蕴、人才、物流、信息和技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宿迁的白酒产业也是相关竞品中受政府部门扶持力度相对较小的产业,尤其是省级层面,而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五粮液等在资源获取、全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均得到省市级巨大的支持,较早成立了白酒产业发展集团或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底蕴愈加丰厚。宿迁白酒企业的发展,过分依赖于企业自身的投入和营销的提升,没有较为强势的领头机构进行全产业链研究、食品质量安全管控,过分强调了产出效益而忽略了系统性投入。

二、 现状与问题

1、专业人才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市内大中型白酒企业对人才的吸引程度较为一般,甚至沦为“别人的嫁衣”,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后成为难得的专业人才,但是却跳槽到其他白酒企业,造成的不仅是人才的流失,更是竞争对手的崛起;二是宿迁市对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起步帮扶和长期关注,造成专业人才没有归属感,甚至造成本地人才、外地人才共同流失的现象;三是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提升自我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学习深造途径缺失、技能提升途径受限等,企业难以培养出对自己忠诚度高的高端人才,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研发的深入推进。

2、政府系统规划前瞻不够。

宿迁市曾出台《宿迁市酒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宿迁“中国酒都”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但是缺少系统性投入规划,导致前瞻性不足。政策中缺少对区域白酒企业系统性的帮扶机制和发展规划,如白酒全产业链研究、上下游产业建设、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以及人才“选、用、留”。

3、监管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一是宿迁市没有成立明确指导白酒产业的专门委员会或其他机构,区域产业发展主要还是源于地区龙头企业的主动作为,难以面面俱到,如酿酒用原料的自主培育、生产用包材的持续创新、物流系统的优化构建、质量管控机构的建立等等;二是现有的市场监管、科技研发部门由于人力资源配备、监管职责固化等原因,对白酒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不够,质量管控、食品安全、产品研发等专项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4、企业之间交流合作不够。

一是政府部门未能全身心牵头企业开展白酒产业链项目研究,同时也没有及时组织骨干企业走出区域、走出行业,造成创新动力不足;二是区域内企业所形成的内部交流和外部对标氛围还是不足,企业组织的对标没有考虑全模块化和产业链发展,站位受限。

三、 相关建议

单独成立白酒领导小组,组合区域内白酒生产经营企业,抱团取暖,拧成一股绳,制定详实的五年或十年发展白皮书,系统性开展白酒全产业链研究和质量安全管控。

1、强化高端人才储备。

一是吸引专业性比较强的,学历层次比较高的人才到宿迁开展白酒研究工作,不局限于白酒生产企业,也可以加入“宿迁市白酒领导小组(暂举例)”,提高人才的深厚度;二是对现有人才进行系统性登记造册,定期组织座谈会,了解思想动态,解决实际困难,尽量减少高学历、多经验人才流失到其他白酒企业,提高人才的忠诚度;三是打通优秀人才自主提升通道,如工程师评选激励、人才津贴、在读博士等,通过协议、补贴等措施,提升人才的附着度。

2、强化政策系统谋划。

分析宿迁市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劣势,了解其他省市白酒发展前沿信息,了解白酒相近行业的质量安全管控、产品研发投入等信息,制定详实可操作的措施,实实在在提升区域酒企的竞争力。

3、强化企业对标交流。

一是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其他省市优秀酒企开展对标交流,学习先进做法和技术;二是定期组织区域内白酒企业组团到其他省市白酒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高校进行学习交流或开展项目研究,对主动提升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激励;三是搭建平台,促进区域内企业相互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增强“小巨人”企业的底蕴。

相关稿件